1. 专业定位
本微专业聚焦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,定位为理科、工科学生知识拓展与能力升级的赋能平台。依托学生在数学、自然科学及人文领域的学科积淀,以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核心培养方向,深度融合数据科学、计算机科学与行业特色知识体系。通过系统化理论与实践教学,增强学生在大数据分析技术等领域的专业能力,打破学科壁垒,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。致力于培养既具备扎实专业基础,又掌握前沿大数据技术的复合型人才,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就业核心竞争力,为未来职业发展与学术深造筑牢根基。
2. 专业特色
跨学科融合紧密:立足本校电子科技优势,将大数据分析与数学建模、计算机技术行业知识深度绑定,依托学生原有理科、工科基础,实现“技术+行业”双向赋能,培养适配多领域需求的复合型人才。
课程体系实用导向:课程从编程基础到算法建模,再到行业实训,形成“基础-核心-应用”三层递进体系,所学技术均为企业需求,确保知识与岗位技能无缝衔接。
实践教学突出:所有课程嵌入实验项目,实训课采用行业真实案例,引导学生参与数据全流程处理;鼓励结合电子信息领域(如设备数据监测、用户行为分析)开展实践,强化技术落地能力。
就业与深造双适配:课程既覆盖企业岗位核心技能,提升就业竞争力,又夯实数据科学理论基础,为学生报考数据挖掘、人工智能等方向研究生提供支撑,兼顾职业发展与学术深造需求。
3. 就业方向
(1)大数据分析师:负责企业数据清洗、分析与建模,生成业务报告(如销售趋势、用户画像),辅助决策,适配金融、电商、电子制造等行业。
(2)数据挖掘工程师: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挖掘数据规律(如用户流失预测、风险识别),优化业务流程,服务互联网、金融科技公司及大型制造企业。
(3)大数据开发工程师:搭建数据处理框架,开发数据 ETL 流程,保障数据存储与计算效率,就业于互联网、云计算及电子信息企业。
(4)数据可视化工程师:设计直观数据图表与 dashboard,将分析结果可视化呈现,助力业务理解,适配企业数据分析部门、咨询公司及政府数据中心。
(5)行业数据专员:聚焦电子制造、金融等特定领域,处理行业专属数据(如设备运行数据、交易数据),提供行业定制化分析服务。
4. 课程设置
课程编号 |
课程名称 |
学分 |
学时 |
学时分配 |
计分方式 |
开课单位 |
开课 学期 |
备注 |
讲授学时 |
实验学时 |
实践 学时 |
上机学时 |
WZ13021001 |
Python程序设计 |
3 |
48 |
32 |
16 |
|
|
百分制 |
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|
1 |
|
WZ13021002 |
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 |
3 |
48 |
32 |
16 |
|
|
百分制 |
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|
1 |
|
WZ13021003 |
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 |
3 |
48 |
32 |
16 |
|
|
百分制 |
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|
1 |
|
WZ13021004 |
大数据分析及可视化 |
3 |
48 |
32 |
16 |
|
|
百分制 |
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|
2 |
|
WS13021001 |
行业大数据案例分析实训 |
3 |
48 |
|
48 |
|
|
五级制 |
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|
2 |
|
合计 |
15 |
240 |
— |